產婦新知

Knowledge of pregnant women

坐月子禁忌

常見 坐月子禁忌 產婦新知,孕產相關知識,產前產後生理變化,這裡收錄了常見的坐月子十五問,坐月子注意事項及相關疑問。

我國坐月子歷史悠久,有許許多多的規矩與習俗,對照古今生活條件的改變,有些,坐月子禁忌,可以適當調整,因時制宜。坐月子的確是現代婦女健康再加分的重要時段,這網站提供產婦新知,屏除老舊觀念,有坐月子十五問等常見的相關知識,提供產婦正確的產前及產後因注意事項及預防知識。

產後調理、恢復氣血及體力,預防女性身體損傷,以強化體質

坐月子是中國傳統的習俗,其由來最早可追溯至西漢時期,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古時候的人,環境不好,營養不佳,很少有機會能均衡攝取營養。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,使得婦女在家也不具地位。那時坐月子的意義是犒賞婦女達成任務,透過儀式示意產婦母以子貴,地位從此不同,另一方面也有為產婦補充營養的意涵。
隨著時間演變及社會型態的變遷,現在坐月子最大的意義,就是做好產後調理、恢復及預防婦女身體的損傷,並進而達到強化體質的目的。

妊娠期體質燥熱,生產時氣虛血瘀

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,女性從十月懷胎到生產,體質特性經歷重大變化。妊娠期間,孕婦的新陳代謝呈現亢奮狀態,是一種「氣有餘」的表現。中醫有「氣有餘便是火」的說法,故妊娠期的婦女多呈現燥熱體質。

分娩時,產婦大量出血、出汗,過程中的劇痛與體力的耗費,往往造成陰血虧虛、元氣耗損、百脈虛空等現象,從中醫觀點來看,產後婦女體質屬於「多虛多瘀」的特性。

生產過程中用盡氣力,可能傷及脈絡,導致瘀血停留,加上身體內部呈現「血不足,氣亦虛」的狀態,使得產婦大半有氣虛、氣滯的情形發生。當血液推動運行無力,停留在脈管中,更會加重產婦瘀血症狀,引發一連串的不適,此時產婦常有貧血、產後子宮縮痛、便祕、乳汁分泌少等現象。坐月子最主要的目的除了要強健身體、促進復原,同時也是為了要預防或消除以上諸多的產後不適。

產後坐月子,幫助恢復氣血與體力

懷孕使得孕婦生理各系統產生巨大變化,產後需要6~8週的時間才能恢復,故從中醫觀點來看,產後是調養產婦筋脈氣血最佳的時機,必須利用產後一個月時間,好好調理,攝取充足的營養,才能恢復氣血與體力,因經歷生產所耗損的體內器官也才得以康復。若坐月子期間沒有好好調理,往後容易有腰痠背痛、頭暈、皮膚鬆弛、風濕、怕冷、乳房下垂、內臟下垂、子宮下垂、月經不順等後遺症。

我國坐月子歷史悠久,有許許多多的規矩與習俗,對照古今生活條件的改變,有些坐月子「禁忌」可以適當調整,因時制宜。坐月子的確是婦女健康再加分的重要時段,建議產婦及家人們多用心,好好瞭解傳統的內涵,瞭解哪些規範是必須遵守的,哪些是傳統不足必須補強的,哪些可以用更現代的方式取代,進而讓產婦能夠舒適自在地坐月子。

坐月子應視自身的體質進補

中醫講究「辨證論治」,每位產婦的體質皆不同,坐月子的飲食、藥材必須隨著產婦體質而有所調整,以免適得其反。建議坐月子期間的進補藥材,應由中醫師診斷後,再開立藥材進補。

針對體質量身食補

一般坐月子的時間為產後一個月,此時產婦不論是氣血、經絡還是體力,都有大量耗損的現象,要想好好地調理保養身體,就得靠這段黃金時期。

飲食是產後調養相當重要的一環,但產後的飲食並不是大補特補就好。在這個階段,「得宜」是食補的大原則,其主要依據為產婦的體質。依照產婦個 別的體質,選擇適合的藥膳與食材,才能達到最良好的效果。

在這個關鍵時期,若不知調養,或者調養方向錯誤,恐怕會影響產婦日後的健康。在開始食補前,產婦應先瞭解自己的體質,才能將食補功效發揮極致,透過食補恢復生理各種機能,並重拾以往風采。

體質與補法需相互搭配

瞭解自己的體質,選擇適當的藥膳與食材,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產婦的體質可分為三大類:寒性體質、熱性體質、中性體質。

食補原則:營養均衡,不要隨便藥補

適當飲食能幫助產婦身體復原。在食補上,要注重營養但不油膩,在藥補上應瞭解自身體質,但不隨便補。妥善滋補能延緩身體老化,但每位產婦體質不同,適合的食材、進補方式與用藥都有差異,建議坐月子前可向中醫師諮詢相關訊息,才不會浪費進補的工夫與美意。

三大體質與食補法的搭配

寒性體質

●臉色蒼白 ●貧血怕冷 ●口淡不渴 ●舌苔白 ●尿多色淡 ●大便稀軟 ●容易感冒

(1)此體質產婦腸胃虛寒,氣血易不足且循環不良,手腳時常發冷,適合溫補食物。

(2)食用溫補食物或藥膳燉品,可促進氣血循環、強筋健骨。

熱性體質

●面紅目赤 ●四肢發熱 ●口乾易嘴破 ●大便乾硬 ●尿少色黃 ●舌苔黃 ●容易長痘瘡 ●容易便祕 ●容易流鼻血

(1).此體質產婦的手心、足心易發熱,怕熱,食補時建議減少薑、酒、麻油用量。

(2).山藥雞、黑糯米、魚湯、排骨湯等,均有良好滋補效果。

(3).可選擇絲瓜、冬瓜、蓮藕等可降火的食材。

中性體質

●不寒不熱 ●面色光澤 ●食慾正常 ●耐寒耐熱 ●舌頭紅潤 ●舌苔淡薄

(1).此體質者在飲食搭配較自由,可視自身狀況使用食補與藥補。

(2).如出現口乾、長痘子狀況,就多用食補,暫停藥補。

選擇溫和新鮮食材、營養均衡,視身體狀況調整食材、烹飪方式要正確

1.選擇新鮮、溫和的食材

相較於早期婦女,現代人平常所攝取的營養已經很充分,因此在坐月子期間應該把握「重質不重量」的原則來進行食補。所謂重質,指的不是精緻化,是食材的品質,應選擇新鮮、溫和的食材。新鮮度高的食材,不僅口感好,同時能提供充足養分。溫和食材較不具刺激性,能降低產婦腸胃的負擔,避免便祕的狀況發生。

2.全方位攝取,營養均衡

產後的婦女身體正處於復原狀態,需要充分均衡的營養。為了健康,建議產婦們別挑食,更別為了體態,刻意減少進食量。

3.配合產婦狀況調整

坐月子這段期間,產婦身體狀況隨著時間變化會有所不同。不同時期,需要藉由不同的食材來調理身體。在食補上,產後一週內的飲食應該要選擇營養、易消化且不油膩的食物。產後1~2週,可選擇食用以少量麻油或苦茶油來拌、炒的食物。第3週起,可開始食用麻油雞。在藥補方面,第1週重點在於補血、排除惡露;第2週重點在於促進代謝、恢復體力、補筋骨、預防產後腰痠背痛;第3、4週重點在於補氣血、調養體力、調節身體機能。

4.烹飪方式要正確

坐月子期間盡可能採用燉、煮、熬、煲等方式,少用油炸、油煎等烹調食物。油炸、油煎可能會促使產婦上火,讓口乾舌燥、便祕等不適症狀加劇。

建議產婦養成少量多餐習慣

「少量多餐」對產婦來說是最理想的進食方式。產婦運動量小,若一次吃太多,容易有消化不良、脹氣等狀況產生,少量多餐可減輕不適。

對於親自哺乳的產婦來說,餵乳需要更多熱量,因此較容易感到飢餓;建議在正常三餐外,增加食用2~3次燉煮的湯汁,正好能補充足夠水分,提供身體製造母乳的養分。

 

 

足夠熱量、 補充水分、多攝取蛋白質、增加礦物質食用量

生產過程會消耗相當多的能量,因此在坐月子期間,除了調養生理機能之外,為產婦補足耗損也很重要,這個部分就得仰賴飲食來達成。只是坐月子餐該怎麼吃才有效?首先得先瞭解產婦的營養需求。

1.補充足夠熱量

除了生產十分耗費熱量之外,產後復原與哺餵母乳,也都極需要熱量,因此建議產婦可攝取肉類和動物內臟,來補充所需熱量,如雞肉、瘦肉、魚肉、豬肝、豬腰子等。另外,營養的紅糖也是很適合產婦的熱量來源,可酌量攝取。

內臟可補充熱量,但不宜過多:
動物內臟的膽固醇普遍較高,坐月子期間適量攝取是好的,但過量反而傷身,食補時要特別注意。

2.增加蛋白質攝取蛋白質

有助於身體的修復,是酵素、荷爾蒙、免疫抗體的原料,產婦攝取適量的蛋白質,可以促進身體機能以及受創組織的復原。建議產婦可從豬肝、豬腰子、雞蛋、魚類、肉類等,攝取優質蛋白質。

有哺乳的產婦更需要蛋白質:
蛋白質能夠促進乳汁的分泌,提升乳汁的質量。正在進行哺乳的產婦應適量攝取,對媽媽及寶寶都有好處。

3.適當補充水分

過去有坐月子期間不能喝水的禁忌,那是由於早期衛生條件不佳,怕產婦喝到不乾淨的水,引發感染。事實上中醫並沒有產後不能喝水的說法,但很注重依照個別體質,依循產婦的生理變化做調理,進而達到「補腎利水而不傷腎」的效果。

在中醫的觀點,產婦分娩後,陰血驟虛,元氣耗損,百脈虛空,若接觸寒性物質,容易影響水的代謝,進而造成水分滯留,但禁水是消極的作法,對產婦不見得好。

產婦在生產過程中,會排掉較多水分,如羊水流出,娩出胎盤及用力出汗,因此產後補充水分是有必要的。此外,也可選擇能利水的飲品,如紅豆湯、薏仁湯。

4.增加礦物質食用量

維生素B1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促進葡萄糖的代謝,使其轉化為能量,讓大腦及身體能正常運作。當維生素B1的攝取量不足時,產婦容易疲勞、不舒服,身體的復原速度也會受影響。多補充維生素B1還有助於消除疲勞、強化腦部神經、穩定情緒和舒緩肌肉疼痛。

維生素C可以增強產婦的免疫力,幫助鐵質更完整地被吸收,以及促進傷口的癒合。維生素D能幫助產婦吸收鈣質,不可忽略攝取。此外,產婦生產時,鐵、鈣耗損量大,這些人體無法自製的營養,需要透過飲食適當的補充,協助恢復元氣。

生冷、堅硬,過酸或較刺激、油膩的食物都要忌口

中醫認為,分娩過程耗氣失血,生產後大部分產婦屬於血虛體質,在此狀況下,容易生病。致病的原因,除了生活起居上的疏失外,不適當的飲食也可能引發疾病。

1.生冷食物

有句話說:「胎前如火,產後如冰。」女性在妊娠期間,生殖器、乳房產生一連串變化,心臟血容量、心跳速度、心臟血液排出量、耗氧量等均呈現增加狀態,這些改變讓孕婦常出現火熱的症狀。

產婦分娩時,流失血液、體液且耗費大量體力,對身體是一大負擔。分娩後,身體熱量驟然減少,心律反射性減慢,加上產後的排汗、惡露、哺乳等還會繼續消耗大量能量,氣血的不足令產婦常常出現寒冷的症狀,如身冷或寒顫。

中醫認為「產後多虛」,因此在飲食上「產後宜溫」。性寒冷的食物,易損傷脾胃,影響消化,導致瘀血滯留,引起產後腹痛、惡露不斷。建議遠離冰品、生菜等低溫食品,食物一定要煮熟後再食用。

產婦忌生吃的寒涼食物

蔬菜類 – 番茄、大白菜、白蘿蔔、竹筍、蓮藕
水果類 – 梨子、柚子、葡萄柚、椰子、橘子、西瓜、哈密瓜
瓜類 – 絲瓜、苦瓜、黃瓜
豆類 – 豆類 綠豆
海菜類 – 海菜類 海帶

2.堅硬、酸性食物

婦女懷孕的時候,荷爾蒙產生變化,使得唾液分泌量減少,口腔環境改變,牙菌斑更容易形成。因此更應該注意口腔的清潔。產婦牙齒容易受損,建議如花生、蠶豆、瓜子、牛筋等較堅硬的食物,以及檸檬、醋、酸梅等較酸的食物,都應避免食用。

3.油炸、辛辣、燒烤等刺激性食物

醃漬品、辣椒、沙茶醬、酒,煎、炸、燒烤等食物,可助內熱,食用後易有上火、口乾、便祕、痔瘡等現象,坐月子期間最好避免。

4.油膩、黏滯食物

產婦的腸胃張力及蠕動較弱,油膩、黏滯的食物如肥肉、粽子、糯米會造成腸胃的負擔,使其脾胃功能受損,引起消化不良,增加不適感,宜避免。

剖腹產孕婦飲食宜忌

剖腹產的產婦,最好等排氣後,腸子恢復蠕動時,再開始進食。漸進式飲食方式較適合,先喝流質食物,若沒有腹脹嘔吐,再選擇軟質食物如稀飯、軟飯、麵條,維持1~3天,待排便正常,便可恢復一般飲食,建議多攝取纖維,以促進腸道蠕動。

剖腹產的產婦,較容易出現脹氣問題,在第1週時禁食牛奶及水煮蛋,以免加重脹氣狀況。其他容易產氣的食物,如豆類、地瓜、芋頭、青蔥、洋蔥等,則可以視個人體質適量攝取。

只要把握「低鹽」原則即可,不需「無鹽」

懷孕末期,孕婦體內多了40%的水分,產後多餘的水分需要大概3~6個月的時間,才能慢慢從體內代謝出去,因此產婦或多或少有水腫的狀態。

鹽含有鈉,而鈉會吸附水分,飲食中若攝取太多鹽分,會造成水分的滯留,加重產婦水腫的情形,故有坐月子餐不能加鹽巴的說法。實際上,除非產婦患有特殊疾病,如腎臟病,否則在坐月子期間,產婦並不需要刻意禁止鹽分的攝取,只要把握低鹽原則,飲食清淡,攝取均衡的營養,不要吃太鹹、太刺激的食物即可。

坐月子期間,產婦透過食物來補足身體所需之養分,用以促進生理機能的恢復,因此營養的吸收特別重要。坐月子餐最重要的是讓產婦能接受,吃得下,才有辦法攝取其中的豐富養分。沒有鹽巴的食物吃起來缺少味道,若因此影響產婦的胃口,反而適得其反。建議坐月子餐把握「低鹽」的原則即可,不需「無鹽」。

產後宜少量補充水分,對身體較佳

對於產後水分的攝取,坊間有個說法:「坐月子一定要滴水不沾,否則會大肚子。」懷孕時孕婦體內水分增加,懷孕後期水分代謝能力變差,易造成孕婦水腫。生產過後,仍有4成左右的多餘水分遺留在體內,等待慢慢代謝。坐月子期間的確需要讓水分好好排除,但絕對不是採用「不喝水」的方式。

中醫的古籍中,並沒有產後不能喝水的說法。相反的,有些產婦生產完的體質燥熱,若刻意不喝水反而會加重燥熱的現象,引發脫水、口乾舌燥、便祕等問題。正在進行哺乳的產婦若水分攝取不夠,也可能會有奶水不足的現象,影響新生兒健康,造成黃疸指數上升。

適當喝水是必要的。倘若產婦擔心一下子喝進滿肚子的水,會使得肚皮更鬆弛,建議產婦口渴的時候,可以採多次且小口的方式飲水。如果家中有長輩堅持不能喝白開水,或者產婦本身不想挑戰傳統禁忌,也可以依照體質,使用適合的材料,滾煮茶水取代白開水。

坐月子料理都要用米酒或米酒水?

其實在中醫古籍中,也沒有坐月子一定要用米酒的記載。想用米酒料理,需視產婦傷口復原情況與體質來調整。傷口完全癒合才能在料理中加入米酒。若屬燥熱體質、對酒精過敏,則不適合。剖腹產:坐著喝水,一次不喝太多

產婦最好坐著喝水,一次不要喝太多。如果不想喝白開水,可以用薑、荔枝殼、觀音串(中藥)、紅棗、桂圓、黑豆等煮水喝,也可以從稀飯或各類藥膳補湯中,獲得水分的補充。

惡露排淨後開始吃能收縮子宮

1.生化湯可以幫助排出惡露?

生化湯可以幫助產婦排除惡露,加速恢復子宮功能。

產後子宮功能是否能恢復良好,關鍵在於第1週有沒有好好以生化湯來幫助子宮收縮,排除殘留的血塊和分泌物。這個階段體質調養得當,可降低日後罹患婦女病的機率。

喝生化湯可以促進子宮收縮,幫助在懷孕時被撐大的子宮,能盡快恢復原狀;在子宮不斷收縮的同時,一天1帖溫熱的生化湯可以緩和子宮肌,舒緩收縮時產生的疼痛感,徹底排除殘留在子宮內的瘀血、組織等。自然生產的人如果沒有傷口感染或血崩,3天後可開始服用生化湯,剖腹生產的人要視傷口癒合程度,待排氣後服用,直到惡露排乾淨即可停止,多服無益。

2.多吃麻油雞能滋補氣血?

麻油雞可協助產婦新陳代謝,是恢復體力、補養氣血的滋補食品。

產婦在喝完生化湯,排淨體內惡露,並調養、修補子宮功能後,正是進補、滋養氣血的最好階段。麻油雞裡的雞肉可提供蛋白質,能幫助乳汁更為營養;老薑、米酒可溫暖腸胃,疏通經絡、活化內臟功能,祛除體內風寒;胡麻油則可促進子宮收縮,幫助子宮恢復功能,是可以讓產婦肌肉維持彈性、紅潤光滑又年輕的滋補聖品。

在烹調麻油雞時宜選擇脂肪含量低,蛋白質、礦物質含量較高的烏骨母雞為材料,麻油必須選擇低溫烘焙的胡麻油,較能達到潤澤五臟但不燥烈的效果。剖腹生產的產婦,食材中的米酒必須讓其全部揮發,以免影響傷口癒合。

3.酒釀有助產婦胃口大開?

酒釀含有能幫助消化的天然酵素,可改善食慾,增加胃口。

酒釀是很溫補的食物,甜酒釀裡含有糖化酵素,能分解食物中的澱粉、脂肪成分,酒釀中的米酒也有溫暖身體,改善產婦手腳冰冷的作用。酒釀中所加入的桂花醬氣味清香,可舒緩心情、放鬆緊繃的肌肉,有助穩定產後不安的情緒。

在產後第1週的調理期,可適量食用酒釀食物,例如酒釀煮雞蛋、桂花釀湯圓等,來補充生產過程中流失的血液與營養素;而女性產後體內荷爾蒙會發生急遽變化,也可藉由坐月子的機會調整體質。

4.紅豆為什麼能消除水腫?

紅豆能促進體內代謝正常運作,有消除水腫的功效。

產後女性往往因為腎氣不足,出現脾腎虛弱的浮腫現象。水腫的困擾多半集中在產婦下腹、手腳或臉部,這時可以先補腎來調理體質,多吃紅豆湯、紅豆紫米粥、紅豆飯等料理,來幫助體內代謝過多滯留的水分,進而利尿消腫。紅豆適合水腫的人食用,因其含有皂?、維生素B群和礦物質鉀,可消除浮腫,改善血液循環,促進能量產生。由於皂?多存於外皮中,吃紅豆湯時最好連外皮、湯汁一起吃,消除水腫的效果更佳。

5.紫米為什麼能促進乳汁分泌?

紫米能幫助造血、補充體力,有助產婦乳汁的分泌。

紫米性溫,有補血的功效,所含的礦物質磷,能協助人體熱量的儲存,同時紫米含有蛋白質、維生素B群、E、葉酸、鈣、鐵等,都是造血、補氣血的營養來源,有助產婦分泌滋養的乳汁,哺餵寶寶。

哺乳媽媽若奶水量少,為了讓寶寶能吸收較為濃稠的乳汁,產婦可吃桂圓紫米粥、紅豆薏仁紫米粥來促進乳汁分泌。紫米的纖維質較粗硬,煮之前要先泡水,並煮到透心熟爛再食用。

自然產喝5~7帖、剖腹產喝3~5帖即可

生化湯源自於清代很有名的婦科醫家─傅青主的方子,主要由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等五味中藥組成。名字取自於其作用「生」出新血,「化」去舊瘀。

藥方中的當歸、川芎可以養血活血,桃仁破血去瘀,兩者合在一起有加強子宮收縮、增進血液循環、加速體內血塊吸收和排除的作用。產後飲用生化湯的目的,即在促進子宮收縮,排除惡露,幫助子宮回到產前狀態。

正確飲用生化湯的時間是產後第三天開始,而且必須是在產婦無血崩、傷口感染等狀況之下。自然產惡露會在產後10天開始逐漸減少,子宮收縮狀態也逐漸恢復正常,生化湯喝5~7帖即可停用。

剖腹產在生產時,醫生會順便把子宮裡的惡露清一清,此時若喝太多生化湯,反而會妨礙子宮內膜新生,通常剖腹產的產婦喝3~5帖即可。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,若產後飲用過多生化湯,都有可能造成子宮內膜不穩定,引發出血不止的狀況。

生化湯飲用宜忌

並不是每位產婦都適合飲用,建議應經由醫師診斷後,調配合適藥方再服用,以免發生血崩。此外,分娩後醫生會開立幫助子宮收縮的藥物,不可與生化湯同時服用,應先將藥物服完,再飲用生化湯,以免藥物產生加乘作用,引發子宮收縮不止。

會增加腰部肌肉韌帶負擔,日後易腰酸背痛

民間認為坐月子期間不能常彎腰,主要是彎腰會增加腰部肌肉韌帶的負擔,當產婦腰部無法獲得充分休息,日後便容易腰酸背痛。

中醫則有”腰者腎之府”的說法,認為腰部是臀和的居所,且”胞脈繁於腎”,認為腎是子宮血管動脈所聯繫的地方,婦女生產時用力造成的拉傷及出血過多,導至胞脈空虛,若產後勞動、姿勢不良更會導致腎氣虛虧,造成腰部疼痛。

腰疾是產後婦女常見的不適症狀,而引起腰疾的原因很多。 懷孕期間,孕婦肚子漸漸隆起,身體重心漸漸向前傾斜,脊椎曲度增大,背部的負擔加劇,腹部的壓力也會造成腰部肌肉韌帶受損,壓迫到骨盆神經和血管:生產時,用力過度,胎兒娩出時的壓迫,會造成骨盆韌帶鬆馳,產期受到風寒,或太過勞累,甚至是哺乳的姿勢不正確等,都會引起婦女腰疾背痛以及關節、筋骨疾痛等現象。

女性懷孕之後,骨骼系統會化生變化,骨骼節變寬鬆,肌肉韌帶的彈性也會因長時間拉長而下降。 坐月子期間,建議孕婦多臥床休息,讓妊娠時期鬆馳的關節韌帶能回復到最佳狀能。 提醒產婦,會拉扯到腹部肌肉的動作:如彎腰、爬樓梯、蹲、屈膝、盤坐等,都該避免,以預防腰疾背痛的情況發生。

起居、飲食不慎,也會引起腰疾。

中醫認為,產後婦女處於氣血最弱的狀態,容易受到寒邪氣的侵襲,舉凡起居、飲食方面都該小心謹慎。 吹到風、吃到冰冷食物、接觸冰水等,都會造成血液循環不良,而淤阻於腰部,加重腰疾背痛的不適。

只要是通風、恆溫、乾淨、安靜之處就適合休息

坐月子期間,產婦固然需要充分休息調理,但這並意味著產婦需要24小時躺在床上,不能下床活動。 安全適度的活動是必要的,一般說來,就可以下床排尿、用餐,24小時之後,既可以在房間內走動。 剖腹產的婦女則可以在2-3天后下床活動。 提醒產婦,下床時動作宜採取漸進式,避免姿勢性低血壓發生,造成頭暈不適。

適度活動不僅可加速血液循環,促進組織代謝及子宮收縮,還能幫助惡露排出,除此之外,也有助腸胃蠕動,減少產婦便秘的現象。

產婦氣血虛弱,不適合吹風, 坐月子期間最好待在室內,但不一定只能待在房間內。 產婦需要通風、恆溫、乾淨、安靜的地方,條件符合的空間,就是適合產婦活動粗或休息的環境。

不碰冷水、在浴室穿好衣物,吹乾頭髮即可

中醫認為,身體虛弱時,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。產後氣血處於虛弱狀態,抵抗力最差,若不慎碰觸到冷風、冷水,則容易受風寒而感冒。早期技術不發達,沒有熱水器、吹風機等工具,且習慣將浴室蓋於房外,產婦若一洗頭,便很容易受到風寒,因此才有「坐月子期間不宜洗頭洗澡」的規矩。

隨時代演進,現代人擁有許多便利的家電設備,居住環境、品質與以往亦大相逕庭,產婦只要把握「不碰冷水」、「洗澡後,在浴室內將身體擦乾,穿上長袖長褲再踏出浴室」、「洗完頭,在浴室內用吹風機將頭髮、頭皮徹底吹乾」幾個大原則,便可以視自身狀況,進行洗頭、洗澡等身體清潔的動作。

產後洗頭洗澡方式

1.洗頭 可用乾洗頭產品,慢慢擦拭頭皮,順便幫頭部按摩。接著,用擰乾的溫毛巾輕輕擦拭頭髮,再以梳子輕輕梳理。

2.洗澡 可採用擦澡的方式。除了溫毛巾擦拭外,也可以購買一些藥草包,煮開後用來擦澡,感覺會更清爽。

可以刷牙梳頭,以保護牙齒和頭皮的清潔與健康

傳統觀念有個說法:「坐月子期間,不能刷牙、梳頭,否則將來牙齒會過早鬆動、頭皮容易疼痛。」實際上剛好相反,坐月子期間應該要適當刷牙,以保持牙齒清潔;偶爾梳頭,以保護頭皮。 中醫認為,牙齒是「骨之餘」,而腎主骨,加上腸胃之脈絡於齒齦,所以牙齒及牙齦和腎及腸胃最為相關。當脾腎氣虛的時候,牙齒就容易出狀況。產婦生產過後,剛好就是脾腎氣虛時,更應該好好照顧牙齒的健康。

坐月子時,產婦為了補充熱量、營養,比平時攝取更多高蛋白、醣類食物,易引起蛀牙、口臭,此時更應該特別注意牙齒清潔,不刷牙反而有害牙齒健康,建議只要體力許可,產後就可開始刷牙,依平常的清潔方式即可。

古時候婦女頭髮很長,梳頭對她們而言是件相當費力的事,若在產後常有大動作出現,怕會導致筋骨痠痛,因此才有「產後不可梳頭」的說法。實際上,梳頭可以刺激頭皮的血液循環,提供髮絲充足的營養,還有清潔的效果。

產後掉髮,是正常的生理現象

婦女在懷孕時期,體內的激素比平時高很多,部分頭髮生長時間跟著延長。分娩後,雌性激素發生變化,讓延長生長期的頭髮,和原本就應停止生長的頭髮,一起達到休止期,所以感覺上產後的掉髮量明顯增多,這是正常且短暫的現象,半年以內就會恢復,產婦無需過度擔心。

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

孕婦懷孕時,除了身材出現改變外,由於體內正孕育著另一個小生命,身體為了應付這種特殊的狀態,生理上更是會產生巨大的變化。比方說,子宮因胎兒的成長而撐大,進而擠壓到體內其他器官,向上壓迫到心臟、肺臟,加重心肺功能的負荷;泌尿系統的血液循環也受到影響,導致水分在體內滯留,引起水腫現象;雖然表面上看來,孕婦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腹部增大,但是實際上,全身骨骼、關節,乃至於內分泌系統、生殖器官、皮膚、腸胃,統統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。

分娩對身體造成的負擔

分娩對於孕婦來說,所消耗的體力不亞於動一場大手術。在分娩時,孕婦需要耗費相當大的體力,幫助胎兒順利通過陰道;過程中大量失血,也會使體內營養迅速流失;分娩後的惡露,會造成蛋白質的消耗;汗水與尿量增加,會使得產婦元氣大傷。

坐月子:身體充分休息,恢復健康

懷孕、分娩對婦女身體皆造成極大負擔。分娩後,產婦的身體處於虛弱的狀態,因此坐月子就是為了讓產婦能獲得充分休息,經過適當調養,讓各個器官的生理機能漸漸回復到最佳狀態,並預防或消除身體上種種的不適狀況。

一般說來,從分娩後算起的一個月內,為坐月子最基本的時間長度。這段期間約莫就是西醫上所指的「產褥期」,即胎兒及胎盤娩出後到孕婦身體及生殖器官復原的一段期間,大概是6~8週左右。若能將坐月子的時間延長為2個月,產婦生理機能的回復狀況會更理想。

不過,這對一般職業婦女來說,有實行上的困難。建議產婦們,就算無法請2個月的產假,分娩後第2個月的生活模式、作息及原則,最好還是能依照坐月子時的標準。

不坐月子的後遺症

坐月子的目的是為了讓產婦休息,恢復體力,並藉由飲食、運動等,幫助產婦攝取充足的營養,讓體內因經歷生產過程而耗損的器官,能漸漸恢復健康。傳統觀念認為如果沒有坐好月子,或者不坐月子,日後容易有腰痠背痛、皮膚鬆弛老化,乳房、內臟、子宮、膀胱下垂等後遺症產生。

產後的母體變化

產後調理期間,除了生活起居、飲食要相當注意外,產婦各器官的變化也不容忽視。瞭解產後母體狀況的變化,不僅讓產婦更能掌控自身復原狀態,找出最佳應對方式,心理上也能更安穩自在。

1.子宮收縮

剛生產完,子宮的大小大概像胎兒頭部一樣,產婦可以在肚臍下摸到這般大小的硬塊。之後隨著身體的復原,子宮會慢慢收縮,大約在產後6週,子宮會恢復成原來的大小。復原的過程中,腹部可能因子宮收縮而產生疼痛感,通常2~3天後,腹痛狀況便能獲得改善。

2.陰道和陰部疼痛

分娩時,胎兒經過陰道娩出;在分娩過程中,陰道會擴張,為了讓分娩過程順利,通常醫生會將會陰部切開,並於生產結束後縫合。傷口日漸癒合,疼痛會日趨減輕。懷孕中外陰及子宮頸會充血、水腫,充血現象大概在十幾天後,便能自然解除。

剖腹產:注意腹部傷口癒合

剖腹產的產婦,腹部傷口的外部癒合大概需要2週的時間,內部傷口約莫需要1個月左右,疼痛感會隨著時間而日趨減緩。

3.惡露

分娩後,子宮內膜脫落,使得陰道產生的分泌物,稱為「惡露」。一般說來,產後2~3天的惡露會帶有血腥味,顏色由鮮紅色轉為淡粉紅色,被稱為「血性惡露」;產後5~8天,惡露顏色由粉紅色轉為褐色,稱為「漿性惡露」;10~20天,惡露顏色由褐色逐漸轉變為乳黃色,稱為「白色惡露」。惡露的量會隨著時間而減少,4~6週左右消失。

4.乳房脹痛

產後的2~3天,產婦乳房會開始逐漸脹大,分泌乳汁。當乳汁無法順利排出,積在乳房內造成脹奶時會有疼痛感,這是自然現象,產婦無需緊張。此時,可以用熱敷或按摩來幫助乳汁排出。

產後第一次月經何時會來?

產後有餵母奶的媽媽,通常在半年至一年多左右,月經就會來臨;如果沒有餵母奶,通常約在6∼8週左右,月經就會來臨。

假如產後有哺乳的話,乳汁的分泌,會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,在授乳期間可能半年內都不會有月經,但也有人在授乳期仍有不定時的月經。這時荷爾蒙分泌極不穩定,第一次來經後,下次月經也不一定按時來,有段時間會不規則,慢慢才會步上常軌。

產後母體變化

部位:子宮

症狀現象:子宮收縮,可能會伴隨腹痛現象
變化時間:需6週復原
注意事項: 若腹痛且變化時間帶有大量異味的惡露,甚至發燒,可能是子宮發炎,應盡速求助醫生。
部位:會陰

症狀現象:傷口自然癒合,疼痛感日趨減緩
變化時間:1傷口需4~5天癒合,27天後疼痛感消失,34~6週後恢復原狀
注意事項:若持續疼痛、紅腫甚至化膿,可能是傷口發炎,應盡速求助醫生。
部位:惡露

症狀現象:血性惡露、漿性惡露、白色惡露
變化時間:產後2~3天、產後5~8天、產後5~8天
注意事項:若惡露增加,或有惡臭味,可能是子宮收縮不好、胎盤殘留,或子宮發炎,應盡速求助醫生。
部位:乳房脹痛

症狀現象:乳汁無法順利排出,使得乳房脹痛
變化時間:剛開始餵奶,乳腺還未暢通時,比較可能發生
注意事項:若出現紅腫、發燒、疼痛等現象,可能是乳腺發炎,應盡速求助醫生。

  • 強度指示器